引导式参与
引导式参与是主动式学习方案(ALP)的基础观念,我们的孩子有些能力没有发展出来,因此我们用合适的引导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发展出能力。我们不需要把引导式参与看的很难,引导式参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大师和学徒之间这种关系,是无论文化和国籍都是相同的。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用引导式参与带出他感同身受的能力,大了时候,要用引导式参与来带他习得各种能力,等孩子开始读书,引导式参与带孩子去学习认知。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应付这个世界,学会语言,学会各种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谈恋爱? 我们是如何学会的?有没有人来教我们如何去做呢?有没有书可以学习,如何一步一步来的?
比如:下雨过河
问题:普通孩子如何变得有效的面对动态的世界?
有没有教人们变得有弹性的方法?
普通孩子如何学会及哪里学会的?
因此,引导式参与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法。 有经验的人和学徒通过共同参与真实的生活,来解决问题,传承经验。只要在参与的时候,学习是无时无刻的都在发生。如何让引导式参与发生呢?大师没有既定的步骤,也不付教导的责任,而是学徒的主动参与进行学习。因此,引导式参与也可以说是教孩子怎么去想问题,而不是去做事情。
ASD的孩子没有办法接受引导,是因为他的能力没有发展出来,如果我们帮他发展出学徒关系,ASD的程度就会降低。引导式参与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品质最好的学习方式,帮ASD重建神经回路,最适应的方法。
引导式参与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诱导孩子主动性产生是ALP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希望学习的发生,不是大人安排好的,是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大人的心智运作过程,从表现上看就是共同解决问题,但其实是孩子会“盗用”大人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看法,然后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是我们应该如何做。
普通的孩子引导式参与很好带,因为和普通孩子的沟通是有来有往,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出孩子需要的协助和遇到的困难在哪里。我们的孩子不是好的学徒,沟通是单向的,并且动态能力不足,所以我们的父母要变得很厉害,需要更多的关注的孩子,要先知先觉。
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我们要降低,让孩子跟我们一起做,我们把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概念放大了呈现出来给孩子看,然后呢,通过孩子去思考和判断历程,不是反应(有害的)。不能去过多的否决孩子,和过多的指导,只有这种方法,孩子的学习才能发生,孩子要负责想想看。
我们检测的过程,不是孩子会了什么,而是我们安排的活动背后传递了什么,比如在合适的时机点,孩子可以做什么,这样的工作就会非常的顺畅。工作的完成就是鼓励,更难的工作丢给你。这就是正常的学习历程,最佳的学习历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学到的精髓和精华。
引导式参与的模式:合作
最简单的引导式参与的模式就是合作,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共同参与。
引导者(父母)会选择对自己和学徒(孩子)都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本身是有目标和真实的,比如生活,家务,食衣住行。活动完成的与否不需要引导者提示,他自己可以看到,自行判断。学徒就是第二助手,就是小跟班,大师把事情交给小跟班去做,遇到困难就去协助,但协助不是替孩子完成左右的工作
- 有意义的活动:学徒能理解的,知道如何是完成的
- 胜任的角色:他的能力知道的,就算只是在旁观看
- 活动的本身,要让引导者和孩子之间有互动,有沟通,比如确认,眉来眼去,参照,对话。
这里注意的是,我们不是设计活动让孩子学会,这是技能,而是如何培养孩子尝试,鼓励孩子尝试。
生活中的练习
引导式参与要在生活中真实的情景直接引导练习。我们的孩子未来要面对的真实的世界,不是结构化或者庇护行的世界,唯有在真实的实践中转移相关的能力才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
我们与孩子自然的互动时间,平日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训练时机。有生活中做起需要的及时应变的能力,这不是特意设计和特殊的课程。他就是生活-ALP的目标。如何与我们的孩子生活然后在孩子自然正常的情形下提供孩子神经修复的机会,这种方式所引导出来的孩子,就是他自然的发展。ALP非常看重家长的力量,我们要借重家长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生活即使训练,也就是能力转移是我们的主轴。
引导式= 父母+ 孩子 + 共同参与的生活
父母:把想法和概念呈现出来给你看
孩子:要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父母的经验去思考和判断
生活:真实的实践中转移的能力才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
一、我们要了解普通孩子是如何经验这个过程的
让孩子去尝试,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提供适当的协助。
二、要慢一点,稳一点,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的孩子很容易走错回路,刻板的,只问果,不问因,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思考过程。
大师角色:
- 设定明确的限制与清楚的结构
- 设定活动架构与指定角色
- 大师不是陪孩子的玩伴,主要目标不是提供娱乐也不是只让孩子高兴快乐
- 大师不是确保完成活动,也不是要孩子做某件事。
父母提示:
-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要习惯性的以孩子的眼光看事情
- 父母知道孩子多么需要我们的引导,即使在最细微的地方也是
- 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尝试,就先要让他知道无论情形如何都可以有父母获得慰藉。
三、有弹性的方式处理问题:以挑战为基础的过程
引导式参与关系是一个以挑战为基础学习过程,引导者的角色就是创造一个有挑战性的环境让孩子有认知和情感上的发展,进而满心期待和扩展原有的能力。
引导式参与是借由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来提升学徒的能力,他的做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入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此关键的问题是孩子可以解决,而解决的过程所带给他的思考有助于认清刚刚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引导者要建立一个桥梁,引导者要搭起一个暂时的桥梁,帮孩子从当下的能力与程度,到更进一步的能力与程度,但是这要依据学徒的回馈反应而来。
引导者会仔细的看看学徒的能力然后给予其刚刚好的挑战,但是挑战不是为了让孩子受挫。我们要培养一个学徒,不是用打骂的,我们要用心让他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他成功的经验,而此成功的经验是让孩子知道确实是他办到了他不会的,不是重复他已经会的步骤,然后虚伪的鼓励孩子。增一分则太费,减一分则太瘦。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成功的经验,所以任何的挑战都要深思熟虑,让孩子有成功的机会。绝对不是重复练习到“背下来”,而是引导者不断的改变沟通方式让学徒看懂进而接受你的引导。
- 简化或减少不必要的成分
- 做部分的限制
- 分心的移除
- 一次做一件事
- 慢一点,给多一点时间让他反应与深思
四、引导式参与是全方位的,不论在认知学习,规范建立,人际关系,还有生活中的真实技能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想要给孩子最多、最好的。但是主动性和学徒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程度的放手给孩子判断、思考、决定、承担后果。父母需要与孩子重新建立信任关系,然后慢慢的将责任部分的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同时,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回应方式,如果父母抱着一个教导的心态,认为孩子需要训练或是教导,这种心态是没有办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动态沟通。如果家长是强塞一些社交技巧或者是不管孩子的理解程度如何,不断的训练孩子,那么孩子会很挫败,也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并且不知道可以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来做无限的沟通。因此,在引导式参与中,父母要学会习惯先“看看”孩子的反应,然后想想孩子的这个反应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要孩子“对的反应”。
引导式参与是我们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引导的过程变得你我都能看得懂。孩子缺的什么东西我让他看见,孩子缺了那个环节,我要放大了让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