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我们的大咖顾问土爸土妈的高质量文章一篇,甚是惊喜! 在这里感谢他们。 土爸土妈是优秀父母的代表,他们在面对ASD孩子时,以积极正向心态寻找解决方法,不断研究分析孩子的各种问题,帮助孩子以及更多的家长进步。

下面我们一睹为快这篇好文章。

如何教孩子学东西

土爸土妈(ALP顾问)

很多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包括学习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等。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孩子的成长,使家人在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引导其融入社会等方面困难重重。有一句话叫做: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才是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结合我们的经历及从业中的一些经验,用几个事例来谈谈如何教孩子学东西。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看看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原因1:孩子理解力或者其他基础能力不足。

有些孩子常常在“你,我”的转换上存在困难。当我问:你吃(指着孩子),还是我吃(指着自己)?孩子指着自己回答说:你吃。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无法进行人称代词的转换。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儿童(包括普通儿童)对于周围事物关系的理解是从对一些物品的命名开始的,一个物品对应一个“名称”。当我们指着孩子说“你吃”的时候,孩子很可能把“你”当成了他自己的“名称”,同样也把“我”当成了同伴的“名称”。因此,当孩子目前的理解只能掌握名词的时候,在我们介入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等时,孩子往往会把它们当成名词,因而无法进行转换。前不久,一个个案反应说,他家孩子不认识数字1-9。家长百思不得其解,非常烦恼。经过细节讨论,家长说,他指着数字卡片,问孩子:这是几?或者问:这是什么?孩子就不吭声。而当特殊疑问句变成填空题——这是……?孩子就会回答:5!了解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孩子非常有可能是把“什么”、“几”这样的疑问代词当做了名词,也许在孩子心里,他会想:你都说这个卡片是“什么”了,我根本就没必要再说了嘛!

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即便是普通孩子也有‘你’‘我’不分的时候,我女儿大概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逐渐能够进行“你、我”的转换,甚至3岁时候也会有时候出错。此前也是很混乱的。我们暂时不必那么纠结。由于我们ASD的孩子常常比较制式、不容易变通和调整(想想生活中,孩子们也常常会有这类的反应),我们孩子的这个阶段也许会稍长一些。我们在生活中要做的就是逐步介入,先从孩子容易明白的那部分做起,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同时构建孩子的自我,然后在生活中逐步介入这些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等。从简单的部分开始,给孩子刚刚好的挑战,鼓励孩子的思考和努力,协助孩子理解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并且在生活中应用到各种场景中。如果孩子这方面困难太大,暂时用爸爸、宝贝等来替代也是可以的。

再比如,孩子的手指力量和协调性还没有建立起来,恐怕我们让孩子用筷子练习夹豆子就存在困难了。

原因2:孩子学不会,可能源自于我们和孩子的焦点不一致,频道不同,没搭上线。

我们教孩子时所关注的焦点是否和孩子关注的焦点是一致的呢?我们有没有强调出我们要教授的那个焦点?以教孩子颜色为例。颜色(如绿色)是一个形容词,比较抽象,需要孩子对事物的颜色属性进行总结,抽离出颜色的概念。当我们拿着一个三角形的绿色积木教孩子颜色的时候,孩子看到心里的是什么?绿色?木块?又抑或是三角形?如果孩子看到的和我们所想教的没有共同的焦点,孩子很难学到我们想要教的内容。ASD本身感同身受能力差,在理解家长的意图和想法方面存在困难,比较难“焦点一致、搭上线”,因此对于一些ASD来说,这样的教法是有问题的。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一次给了孩子太多的物品属性(颜色、材质、形状等),这些多余的属性干扰了我们教孩子的颜色属性,容易给孩子带来困扰。蒙特梭利教学法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教学原则,就是对比教学。比如要教颜色,那么用两个同样大小同样材质的蘑菇钉,只是颜色不同,呈现给孩子时,指着红色的,说:红色的;指着绿色的,说:绿色的。然后再换另一组比如大小、材质、形状相同的红色和绿色两个物体,继续呈现“红色、绿色”这两个抽离出来的属性,多次如上练习,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形成颜色的抽象概念会更容易。

原因3:孩子对我们要教的内容(包括对我们本身)不关注,缺乏学习动机。

当孩子缺乏关注的时候,教孩子是很难的。想一下这个画面:我们在房间里教孩子仿搭积木,可是孩子总是转过头去看墙上的画或者窗外的东西,或者不停地晃手跺脚等,对活动内容不闻不问。这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比如,换一个干净整洁、面积不太大的房间,去除导致孩子分心的物品。如果孩子有身体感知觉方面得需求,可能还需要在教孩子仿搭积木之前先提供一些对孩子视觉、本体、前庭等有益的刺激(这方面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评估和指导)等。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机时,学习的效果也会比较差。有的家长老师在与孩子互动中,只关注孩子做事情的结果是不是够好,而忽略了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对于孩子而言,他就只是希望赶紧做完事情,而没有在互动中体验到自己可以完成,没有体验到自己比以前有所突破,没有体验到成就感。久而久之,我们容易发现,孩子做什么事情好像都没有什么劲头,有的东西说了七八遍了还是没有记住。我们常常说,孩子学习的真正的动机是获得和体验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如果我们在互动中没有提供这部分,孩子有逃避的情绪也是可以预想到的 。另一种缺乏动机的情况是条件交换。短时间内看起来,当我们用条件交换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然而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孩子学习的真正动机被用来交换的条件转移了。上次的交换条件还只是一颗糖,过几次也许这个条件就变成了一包糖他才肯有所行动;再过段时间,我们给他多少糖他都不一定理我们。谈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条件交换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对孩子的引导,要朝向:带出孩子的成就感,关注孩子是否有努力,协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和突破,协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带出孩子的自信,同时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上面的几种情况提到了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这需要我们及时去发现和调整。接下来,我们回想自己学习的历程,看看是否也要适度调整我们引导孩子的方式呢?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小时候怎么学习炒菜和骑自行车的呢?

@ 有的说:我只是看过,后来我自己偷偷练习学的。

没错,我们都是好的学徒,偷看就能学到一些精要之处。我们的孩子未必是好的学徒,他们甚至都没有太多好奇心。除了一些程度比较轻的孩子,有时候给他们看几遍、甚至动手几遍都未必学得会。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耐心,从孩子可以做到的那一部分开始引导。

@ 有的说:骑自行车,我是在打谷场学会的。

是的,当我们要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会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练习,然后再过渡到普通生活中。我们也担心一下子上路,会因为干扰因素太多而会出问题。想想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开始很可能需要在架构之下引导孩子,去除分心物,在一个环境相对简单的角落,互动里分配给孩子简单的角色行为等等。唯有此,孩子在互动里更容易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当孩子的能力提升上来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做去架构的工作,把和孩子的互动过渡到普通生活中。

@ 有的说,开始我不太会骑的时候,我爸爸会给我扶住自行车,让我更有注意力放到如果操控上面,直到爸爸可以尝试给我放开手。

这部分体现出来的,是不是给我们“刚刚好的协助”呢?当我们学习新东西有困难的时候,父母常常不会一下子直接让我们完成,而是一点点地教给我们,并且在我们很困难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协助。我们带自己的孩子时,是否也需要通过给孩子“刚刚好的协助”来给孩子设定“刚刚好的挑战”呢?只有给孩子设定“刚刚好的挑战”,孩子才有可能通过努力来突破这个挑战,获得成就感。自信,就是通过克服一个个不确定性来建立的。

综合以上谈到的几部分情况,要想教会孩子一些东西,我们常常要从“看到孩子的困难处”和如何调整我们的引导方式来着眼。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觉察和调整,对孩子的行为反应以及想法感受都有较多的思考。

 

土爸、土妈,ALP课程顾问:25281452@qq.com 15553733023

土爸的菜园子:http://blog.163.com/hopewenchao@126/

如何教孩子学东西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